行為藝術.jpg

如果在十多年前向我解釋行為藝術,我必然無法理解。但是在經歷過劇場的訓練,再進入到「行為藝術」之際,還是明顯感覺到不同,而且需要適應。

行為藝術,顧名思義以某種行為表現來揭示藝術家在創作裡所要表達的目的。具有一種臨場的,實驗性質的,精神考驗,以及重視批判性質的。透過行為的呈現,塑造出某種意涵,但有非戲劇性地演出,常常會讓人一頭霧水。個人直到某次有機會參與行為藝術講座,更實地參與創作,才明白何謂「行為藝術」。

在台灣行為藝術自然是邊緣中的最邊緣,而最知名的行為藝術家是謝德慶。他的作品在國際上受到的重視,連被尊稱行為藝術教母的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都對謝德慶稱服。

說起瑪麗娜,這位行為藝術界的明星,她的作品專注於詮釋感情關係以及女性議題,她的演出往往挑戰肉體的極限和精神上的痛苦與恐懼。崛起於1970年代,她與愛人夥伴烏雷(Ulay)合作出許多令人震攝的作品。比方說他們的作品《能量》,兩人各自手持弓和箭,腳尖相抵成為一個V型,兩方任一個鬆手,瑪麗娜就會被箭射穿;另一個作品《情人》則是她結束與烏雷關係的作品。兩人由萬里長城的兩端,花上三個月步行走向對方,這期間讓他們思索要不要結束這個關係,再遇見彼此的時候揭曉答案。當然這成為他們最後一個共同作品!那時候很有氣度的相擁道別,但瑪麗娜卻再道完別轉身後淚崩,就她自己的形容是:彷彿失去一切。

生活還是必然的持續著,瑪麗娜投入劇場和電影演出,重新累積聲名和事業成就。面對藝評家的抨擊,她對於聲名的迷戀已然背叛藝術。但瑪麗娜自己的解釋,她的作品已經不是她的,而是做為眾人文化的一部分,她希望運用自身的影響力,能夠帶動世界展開更多探索。

這部紀錄片就是瑪麗娜於2010在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所進行的回顧展《The artist is present》的紀錄。透過這個展覽除了回顧瑪麗娜舊作,同時呈現她的新作品。展覽從三月到五月,她每天坐著七小時與參觀的民眾對視,一周六天,每天到結束時刻,她的身體已然僵硬到無力起身。這個展覽吸引眾多人前來朝聖,很多人徹夜排隊就為了這凝視的一刻,幸運上場的民眾各種反應,面對瑪麗娜的凝視,有人落淚有人感覺溫暖,有人感覺被透視,有人終能微笑…連許多巨星都造訪,這個展覽創下MOMA有史以來最多參觀人數的個人展。

這個展覽最轟動的一刻是前情人烏雷現身。烏雷走入演出區,坐上椅子準備和瑪麗娜對視。而瑪麗娜一睜開眼睛看到烏雷閃過的一絲驚訝,隨即敬業地進行表演,那個凝視有過去所有的回憶,有衝突傷痛也有著曾經的愛,烏雷嘴角漾起過去一切皆是煙雲,瑪麗娜默默地流下淚。後來瑪麗娜深吸一口氣,主動向烏雷伸出手,這一場和解全場響起掌聲,也是活動最令人動容的一刻。

瑪麗娜與烏雷共同演出作品"凝視"

這部紀錄片呈現出這活動從籌畫,參與演出的演員演出前訓練,還有追蹤著瑪麗娜的生活、情感、工作面相。有人說,至此瑪麗娜自我的造神已至巔峰。但是瑪麗娜自己卻更雲淡風輕,認為名聲沒有甚麼不好,是她可以運用的文化影響力,讓她更有力量從事更多的文化行動。她也這次的回顧展後,展開建立類似自己藝術學院的工作,從一個站在鎂光燈前的運動者,轉而做為一個為文化改革持續進行的教育者。

無論是人如何評論這位行為藝術家,紀錄片呈現的那個渴望被注視的小女孩,渴望愛情的女子,戮力批判且吶喊的女人,再到一個靈性啟示的導師,至少這是一個自認活在雲端的小女孩成長的人生故事,其他的聲音都無所謂了。

凝視瑪麗娜 : 電影預告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蔚藍天空 的頭像
    蔚藍天空

    我在一片蔚藍天

    蔚藍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