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流浪者.jpg

近來無獨有偶讀到兩本德語翻譯小說,一是《離心旋轉》,二便是這本《流浪者之歌》。兩者雖然故事相差極遠,但講的是卻是關於自我追尋,前者故事主人翁是位哲學教授,許多思維都從哲學角度出發;而後者看似由宗教角度出發,卻立於另一番哲學與深刻自我探索。讀來頗需時間消化理解和思考,所以兩本書都讀的異常緩慢。

赫曼.賀塞(Hermann Hesse)所著的《流浪者之歌/Siddhartha》,藉由一位印度教和佛教中人所熟知的佛陀俗名:悉達塔,以其求道的故事為主軸,寫作成長篇詩章。但是語言翻譯或許有失原語言的韻格和抑昂頓挫,中譯本比較像小說,但是其著寫的精神仍然原汁原味。

有些書你知之甚早,但沒想去讀;有些書你很早讀了,卻不甚理解其義。後者的狀況,就像我在十多歲時讀著馬奎斯,只覺得不太理解這故事在講些甚麼;而這時候讀了《流浪者之歌》這本書,竟如同心靈引導般地,於其中神往悠遊。

我沒有確切的宗教信仰,也一直像個無神論者,但相信著一種精神不滅的定律。也或許生活太過無所適從,太多事務積攢心中萬般看不透,令近期思緒紊亂心中充混過多濁氣,動輒尋死尋活,鬱結於心眼見將不可自拔而堕於萬劫不復。不過也許幸運或者備受眷顧,總之這本書就在我正好找書看得當下映入眼簾,原是單純想說讀本名著,但沒料想整顆心就被這麼牽引安撫。作者長期浸淫印度宗教思維與文化薰陶,這本書雖借宗教之源為起始,但其實講的是每個人心中的大哉問:生命之意義到底為何?

終其一生追尋的成就該是甚麼?有人見世間斑斕,也有人眼間皆灰暗,一念之差成魔成佛。故事第一部如同佛教教義所述:捨俗世塵緣,方能理解眾生因果並自求超脫;而接著第二部卻反而入世,唯有沉淪墮落,面對黑暗面才能理解,人世之苦源自何處,苦盡甘來自然循環之理;接著第三部就是深刻自省,心絨天地萬物方能接受一切接近超脫。

許多篤持信仰之人,堅貞為善於世當然好。但若反思許多宗教之義法,其實修行的目的是先杜絕憂擾,再求思緒清明,這是頗有修持者;但冥冥眾生卻把戒律當成信條複誦之,卻不辨明其義理,妄求為善能力身成佛超脫因果,結果煩惱依舊,業報不減反增。今世因果應當今世了受,修持的目的也僅是對於事物的看法更加清澈,心能容天地萬法,則如行雲流水般何事能擾?若心有所求而轉向信仰求之,那麼終其一生都不可能求得解脫。唯有無心、無欲、無求、無我,人生才有真正的超脫,擁抱這世界的一花一草,眼見這世界的遼闊微小,欣喜於每件事物如此運轉,歡欣於每個生命生逝自然。這不是任何教義也非任何法門,我們不是僅用一個人的角度去看世間,而是廣納萬物之源看著世界,這故事的後來卻偏向老莊之思想了。

心靈的困頓,乃至於無所依從。但這是大好也大壞,有所目的的心靈,以追尋為依循;無所目的的心靈,只從空泛和漂流。而我自己就是後者,沒踏在實地卻想超脫生死,如同夢境之不實,如痴人說憨話。若開示必須重擊,那麼這本書帶來的確是意想外的重擊!我乃逃家孽子,只顧前奔只顧檢傷,忘不記且放不下,背上萬斤枷鎖,如何清明自持?若然童稚之心已磨滅,那麼生命裡諸多喜悅如何領會,讀過這本書,竟如同引領著心靈回歸到應屬之鄉里,平實的安放,淡然喜悅迸生,憂煩也好,鬱不得志也罷,生無可戀死亦無重,在生死前走一回,竟重得平靜了。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蔚藍天空 的頭像
    蔚藍天空

    我在一片蔚藍天

    蔚藍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