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西蒙.jpg

很多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因為詮釋角度各自不同,給予人不同的感受,並沒有對或錯,只是閱聽人的個人感受,只是個人向來比較喜歡先看原著再看電影。

這部電影當初小兵立大功,被很多朋友推薦,同時也推出小說。秉持著個人原則,還是買了小說先讀再說。只是這本書竟然就在手裡一放超過一年(或許更久),最近才挖出來讀,因為理論類的書讀太多還是需要小說來平衡一下。也正好最近發生某兄弟檔網紅,弟弟被爆料上同志交友軟體約人的聊天內容,因此弟弟強迫「被出櫃」的事件,和這本小說有些雷同,才想說討論一下這個議題。

小說故事主角西蒙在校園八卦版認識了一個同為同志的同學藍,兩人藉由email對話而逐漸對彼此產生情愫,但是這件事卻被另外一個同學發現暗中截圖,同學並以此要脅西蒙幫他追一位女同學,後來女同學拒絕,而同學也將西蒙的事情公布在校園八卦版上,西蒙也被迫對所有人坦承性向。這樣的「被出櫃」情節,雖然結果並沒有像一聲雷轟響大地般的震動,反而身旁親友都還滿冷靜接受而告終,但是西蒙還是面臨了一些學生的取笑和霸凌,還有那位心儀對象可能就此退縮不再交談的心理負擔,當然這中間許多衝突和誤會都是因為西蒙隱瞞自己秘密所引發,當他必須對所有人坦承,也等同於人生中一個最大箝制解除,耴同他在裏頭說的:「為何只有同性戀需要出櫃?」。

這個題材也是呈現一個新世代的同志劇本,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孽子》,那是一個時代氛圍,社會風氣如此人更壓抑。而時至今日,這個故事走小清新路線,已經不需要太多糾結在同志身分認同,無論是自我或是社會,十七歲小男生的人生困頓和抉擇。確實有點讓人想起多年前的國片《十七歲的天空》,也是類似的青春校園題材,但西蒙所處的社會氛圍,顯然已經開放許多而且他本人也算坦然接受自己性向,但是出櫃這件事還是屬於個人自由意願,也有著西蒙個人身處狀況的考量。既然遭到報復性的「被出櫃」狀況,他也就順勢的向親友出櫃了,但親友的平淡接受和諒解,還有詭異校園氛圍雖都讓他小小不自在,倒是呈現多元社會的調性。

小說和電影確實有著些許不同,小說比較貼近生活面,沒有那種高調宣示,像小火慢熬烹煮出生活裡的小情小愛,雖不濃烈但可以回味。而電影就比較戲劇化節奏也明朗歡快,人物情感關係稍有修改,也把溫馨片段改得比較狗血,最後西蒙高調地在校園八卦版上宣示:喜歡我就來找我。當然藍也意料中的現身,引起點劇情最高潮。不可否認電影必須如此,在很短的時間內推展進程,還要呈現給觀眾期望看到戲劇性美好。小說就可以細述角色間的心理變化,還有事件的解決方式更合情理和連貫性,而這也是為何個人一直比較喜歡閱讀小說的原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蔚藍天空 的頭像
    蔚藍天空

    我在一片蔚藍天

    蔚藍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