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4451.JPG

很少接學生製作,在老朋友邀請之下,希望為學生製作提供更精緻的製作品質,也讓學生多少了解所謂「音樂設計」工作的樣貌,還有如何斟酌創作出一整齣戲的配樂。這齣劇就叫《過溝的下晡》。

很巧的是,我本身就是過溝人,所以利用春節返回老家時,和長輩進行了一些訪談,聊聊過溝的數十年發展和變遷,還有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算是一種簡易的田野調查。長輩們知道我一直都在劇場工作,早先幾年都認為那是吃力不討好浪費時間的工作深表反對,但是這幾年竟然觀念大改變,竟然重視起我的工作,不但大力支持願意受訪,還說著那個李永豐(紙風車兒童劇團執行長)就是咱布袋人(過溝是布袋的一個村)!

這齣劇的配樂採用最通常的電影配樂做法,一個主旋律經常出現來加深音樂和劇的連結,經過解構延伸或變奏的方式,頻繁出現在整齣戲中。這齣劇還有歌仔戲的部分,為了要比較高度還原早年歌仔戲的原汁原味,還真花了些功夫去學習。這齣劇得年代大約是民國七十餘年,經濟跨入急遽發展的時刻,面對著某些傳統不停流失,世界世局都不停轉變的惆悵徬徨,這齣劇的音樂必須符合年代復古且壓抑,所以創作音樂期間,還真的強迫自己每天聽那些老歌,讓音樂能加強整齣劇的時間和地點設定。這當然不是絕對的方式,也可以用很現代音樂的方式去詮釋,這一點在主題曲為主體的序曲,下半場的序曲和結束的謝幕曲,就呈現了這樣的作法。

分享這齣劇的幾短段配樂

1 序曲

 

序曲經常被戲劇使用,在歌劇裡有著提醒觀眾戲要上演還有整齣歌劇的調性,是喜劇或是詼諧還是悲劇;在電影裡也是如此,像這名的《大白鯊》或《哈利波特》都在電影開始前一段音樂讓觀眾感受到這齣劇的主要氛圍。而我也很愛用序曲來交代一齣劇的時空背景,讓觀眾先由聽覺帶入整個戲劇時空中,而這首序曲就是我最原本對這齣戲的主要創作概念,那個時代充滿電子琴花車或那卡西風味。

2 中場

 

相同的旋律出現兩種音樂風格,代表當時的生活現狀,熱鬧的廟會裡總有歌舞綜藝團和野台戲相互拚場。不管老人小孩,總愛看熱鬧吆喝著。這中間還有似曾相似的旋律(擷取了”媽媽請妳也保重”的幾個小節)

3 謝幕曲

 

謝幕雖然不一定要熱鬧,但是個人認為觀眾在整場戲最少一個半小時的各種情緒洗禮下,必須把觀眾的情緒做個完好的收尾,讓他們能脫離戲劇中的沉浸,回到自身去回味劇情,這樣才算圓滿。因為這齣劇有著喜劇結尾,所以在謝幕時就讓音樂回到現代的熱鬧舞曲,演員在謝幕時也可以脫離角色回到個人狀態開心享受掌聲。

4 過溝的下晡

 

這是讀完劇本和做完親友式「田野調查」的心得,心血來潮就寫了一首歌。很少寫台語歌,但是很愛台語歌所能傳達的情緒。在這首歌寫的是我小時候的農村印象,也加入了歌仔戲吟唱元素,還有我很愛的樂器月琴和嗩吶。

arrow
arrow

    蔚藍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