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2409151-3436164638.jpg

讀完何致和的小說《花街樹屋》,對於記憶這件事,有了一種新的認識。記憶或許是某些私密,但以密碼學的角度來談論記憶,卻是一個有趣的詮釋。在人們的記憶中,到底如何清晰也都僅只片段,而有趣的是,這樣的片段卻能巧妙的重新建構再行取用。要說自我安慰或欺騙都成,更科學一點的說法是一種自我防衛,更激烈一點就會迷失自己,心智謂之癲狂流離。

從一個朋友的自殺為起點,主角不斷透過記憶想找出朋友選擇結束的原因,回憶了自童年開始,與朋友的生活,對照主角自己和女兒相處待業在家的生活,兩條故事線互資佐證某些無可證明的記憶跳點,為何會促發成為後來的結果。主角自己當成一種解密行為,但最終也沒解開什麼,因為記憶本身的不確定和重構性,而有趣的是人們言之鑿鑿的記憶,多半是經過自己重構過的,然而人們卻以此為真。

記憶這件事如何會成為斷片並且重組,或許如同密碼學般神秘,若要把這些重組說出一個可能原由,那麼失去記憶就是埋葬了線索。現代人有許多可幫助記憶的器物,行事曆、相片、影片,但若有天失去記憶,那麼這些東西又何用處呢?再說,記憶往往代表著一個人存在過的證據,若百年後再無人記得自己,那麼一身在塵世中踏砸不乏的痕跡便蕩然無存了,這也是自古「人死留名」的迷思。但是對於記憶這件事的書寫,這個故事倒給了我一些新的觀想,若人的記憶會幫助自己欺瞞自己,那麼不可靠的記憶憑藉的是甚麼,而在生命裡占了這麼重要的位置?也或許是我這兩年不斷思考著的論題。

這本書一開頭就讓我跌進某種深淵。因為兩年前一位摯友,在擁有家庭事業,一切都令人艷羨的當頭選擇提前離去有關。那段日子,我總想著『為什麼?』然後在每個對話中搜尋關鍵詞,搜尋記憶中的每回聊天見面,心想或許能這樣拚湊出一個原因,但是一切徒然,反而自己身陷在思緒泥沼,險險抑鬱求去,所以這小說讀來特別有感。事隔一年,再一位朋友堅決轉身,驚訝之餘也只能祈求上天垂憐這受苦靈魂終能安歇。

人之啟發或變化,大多在面對死亡之時,無論面對他人的或自己,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畢竟死亡是一個巨大的存在,無論意識到與否,它的無可避免,以及對於周遭人所產生的質變都難以估計。

經歷這兩年的心境轉化,自己慢慢走出失衡以及抑鬱,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難以度過一切而做出選擇,但在這之前,我早走一步的親友啊,我還是會為了你們而延續著某些記憶,某些夢想。這小說的結局,也竟然和我有著些許類似。

arrow
arrow

    蔚藍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