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滿感動的節目,一個男生去學習作為一個扮裝皇后(Drag Queen)並且體驗變裝表演的過程,這影像很細緻地且真實呈現出一個性別扮演過程,和一個異性戀男生認識性別扮演的歷程。早前做性別研究時會有不少專有名詞,挑戰我們對於世俗認定的觀點,而在大家口中說著:性別平等的今日,多元性別及性別平權的教育推動還是面臨來自於世俗傳統的極大挑戰。
性別教育先得從生理性別到心理認同性別*1說起。然而扮裝皇后卻是一個很特殊的群體,不同於變裝癖*2,扮裝皇后只生存在舞台表演上,這類性別錯置的扮裝只是一種角色創造結合時尚流行文化的表演形式。既然是一種表演,扮裝皇后當然不限於男同志(雖然大部分多是),事實上也有異性戀男生,或者女生來出演扮裝皇后,但由女性來做為變裝皇后這方面論述層面就更廣了,這應該說是一種藉由扮演性別二度錯置的模仿扮演,但是女孩兒這樣模仿的二度扮裝行為大多出自於興趣或好玩,而且扮妝表演的化妝技巧真是高超到令人讚嘆。
也是因為這個影片,我去搜尋了一下其他影片。大概二十年前台灣滿風行的泰國人妖秀(那時候經常在逛六合夜市時遇到這些美麗人兒,除了聲音他們完全就是美麗的女生啊!),若要歸類他們,其實不能稱為扮裝皇后,因為人妖實質上已經改變生理性別,已由男性變為女性,日常也以女性身分生活,舞台上更單純以女性身分樣貌演出,這就不存在「性別變裝扮演」的實質意義,所以無法稱為變裝表演。實際上在泰國的性別區分光譜上,還列有十三種以上性別*3呢!
搜尋過許多影片之後,驚人發現各地的扮裝風格都很不一樣,雖然台灣的扮裝文化承襲自美國,但也受到日本動漫的Cosplay同人文化*4影響,再說亞洲人的扮裝也比較含蓄,近年於西門紅樓開始盛行的變裝秀表演,嚴然一股新的文化勢力興起。
然而美國的扮裝風格就相對大鳴大放多了,除了誇張的妝髮和造型,基本上還很重視扮裝後的女性生理特質。像美國知名扮裝皇后RuPaul/露波,不僅在時尚圈或唱片圈皆有成就,個人還有以他為名的扮妝選秀節目,扮妝文化從二三十年前地下小眾場域,或只存在於小型俱樂部酒吧的區域,成為大眾皆欣賞的華麗舞台表演,超過五十年時間才逐漸被社會所接受。
如果咱們把鏡頭轉到歐洲,會發現歐洲的扮裝文化雖然更形華麗誇張,但其並不呈現完整女性形象,反而把表演故事性和扮裝藝術性提升,表演者更廣泛呈現各種題材,而形象上更趨近於雌雄同體。這樣的表演如同返回到最古早表演的發源「祭祀」,很多神祇是無性別的,當然在祭祀典禮上扮演神的表演者也沒有性別,因為表演神幾乎就是一種形象代言的行為。在亞洲傳統的神祇裡,也有一個比較接近的神,就是「觀音大士」。觀音大士本為男兒身,修行成神後聞苦救世卻經常是女相現世,而諸多神像也都幾乎把觀世音化成女相,其實神本無相只因世人需眼見為實才化作人心中所願見的實像。這樣看來歐洲的扮裝表演,其實在文化意涵上更為深遠,其文化創意的層次更為顯著。
2 一件襯衫:一年只允許一天當女生(真的大推這個頻道,深入許多台灣人事物)
7 Conchita Wurst:歐洲歌唱大賽冠軍,雌雄同體造型令人驚艷。
※寫完這一篇還有這些影片,大概很多格友會想:這傢伙到底都在網路上看些甚麼啊?
其實會啟發個人去做性別研究的緣由是因為要寫劇本,而性別研究是一門跨社會學與心理學和生理學的研究,當然寫作劇本要具備一些設社會觀察與剖析功底,加上當時的那個劇本實在碰上某些困頓。然而在半年的閱讀和探究中,確實扭轉了許多固有觀念,也因此順利完成劇本,後來當然也持續關注性別議題。
--------------------------------
1. 性別(Gendre)生理性別就是簡單的二分法:男性和女性;心理認同的性別則較為複雜,目前世界廣泛分為:男性、女性、雙性、中性、無性,以上是比較通用的分類。而一般提起的LGBTQ則是以性取向作為區分,兩者是有區別的。
2. 變裝癖(Cross-dressing):較常用的定義為跨越性別的變裝癖好。無論是男扮女或女扮男,這只是由心理性別認同而產生的外顯行為。但有一類誘發犯罪行為的變裝癖,例如偷竊異性貼身衣物穿在身上追求刺激與性高潮,或甚至更嚴重的傷害行為,都應該列入變裝癖的廣泛探討。
3.泰國在性別認同上更多元,除了在1所敘述的基本分法外,其實就把這幾類的性別光譜和性取向綜合後做更細緻的區分,而分法上也沒有嚴格清楚的項目,早先有說十三種區分,但最新資料顯示有區分為十八種類,但這些分類大多建立於性別光譜上的比例分布。比方說其中一項分類:Adam,性別是男性,卻只喜歡同樣陽剛做男子裝扮的女性(Tomboy)。
4. Cosplay角色扮演:發源於日本這個動漫文化興盛的國家。其實這在世界各處也行之有年,就是化裝舞會。只是日本的角色扮演除了是動漫迷之間的一種喜好分享和增加粉絲認同感之外,後來在動漫展上也有著位為喜愛的動漫應援或刺激銷售的意味。這樣的文化目前也擴散到世界各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