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在近150年間創造出了真正的國際村,企業、航空、物流…
從農業到工業再到商業為主的社會,維持消費、增加消費成了商業的最高準則。
從商業快速發展至今,其實出現許多新的心理問題,比方前幾年的電影《Confession Of A Shopaholic/購物狂的異想世界》,點明了這社會消費習慣和方式改變,購物慾望有增無減成為一種生理和生活的負擔。在這過度消費檢討之下,來到旗下的另一則心理學探討《過度飲食心理學》作者是心理醫師Kima Cargill/基瑪卡吉爾,在她許多心理諮詢的案例中,開展了對於過度飲食方面心理學和社會關聯的探討。
鼓勵消費,催促消費為驅動經濟之活水,是目前最慣見的經濟運作模式。長期下來,消費力成為一種階級分別,成為另一種心理安慰,自然過度消費成為生活壓力的隱憂,也埋下心理病因。
過度消費模式運用的另一面就是各類食品藥品廣告。各式鼓勵消費的食品廣告,無論是家庭朋友聚會,一個人的小日子都需要食物相伴,但這些精製高鹽高糖高脂肪的人工製造食物,卻是影響健康的最大殺手。除了最近研究指出各式人造精糖是引發細胞癌變與內分泌問題的最重要因素外,最直接的就是飲食攝取過量引起肥胖(代謝失調症),又在整個社會以瘦為美,健康是一己之責的同時,又出現各式健康食品、健康健身事業,身為消費者的我們,總是被這些說法誘至深坑無法逃離。說到這兒,前陣子立委高嘉瑜所提的法案,雖然被笑稱抽「肥胖稅」,但若您仔細研議其內容,其實會發現這真是良心法案。現代人因為肥胖代謝等問題,不但承擔健康損害也造成國家健保的負擔,所以從源頭限制消費,減少日後個人或國家負擔,這難道不是好的法案?
過度飲食心理,其實除了一種現代人的代償心態,填補某種空虛的方式外,還牽扯到整個消費運營模式的運作,這些外來誘惑無處不在,一方面告訴人消費才能過著「有意義的」高級人生,把消費當成一種社會階級意識形態;另方面又把健康問題全數歸究於「個人自制力」責任,所以要健康要美要更多消費才能達成,這樣是不是很矛盾?如果說真正維持身材的方式就是適量飲食加上適量運動,那麼消費市場會損失多少呀?!
最後也提供了一些可能降低過度飲食的方式,一是嚴格的食品添加物審查和標誌,沒有一項食品可以標誌為「自然」,這些經過加工製造的食品或健康食品,都是加工品非自然產品,雖然不能限制消費行為和宣傳,但更清楚的標示添加物(不逃避法規漏洞),制定更嚴格的標誌法規和審查,是無比重要的。二是加強體驗式消費,比方說露營,或者旅行,除了放鬆心情,破除例常生活帶來的壓迫感,這也是代償性心理引發過度飲食的根源。三是戒除因便宜多樣而大量消費的心態,現代人經常在大賣場消費,會常因為特價感覺便宜而多買,又為了要在有效期限內使用完而多吃了些,其實吃得健康又自然,也可以選擇黃昏市場或小農市集,會很自然地購入適量食材,不需要多買也可以讓錢更多面向的流入經濟體系。
資本主義的鼓勵消費現象,除了造成過度飲食問題外,這不僅是享受、變胖、減重、健康這樣的惡循環,更是整個系統性的大問題,消費主義讓財富聚集在更少數人手裡,讓窮困的人更加困在負債、代謝功能障礙的慾望中而難以平衡。
當然不得不提近年不少人都會說的「斷、捨、離」。其實不用做得那麼決絕,只是讓生活平衡一些更簡單一些,是當的消費減少些物慾,吃的自然一些健康自然多一些,把三五好友的餐聚轉為登山健行,如果不確定自己會經常用到的東西,購買的順序就再往後挪一點,總之健康的人生和健康的社會還是遠比經濟成長還重要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