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33377474_o.jpg

不算是篇書評,只是讀後感。關於阿潑寫的這本《介入的旁觀者》,有驚喜、欣喜,亦有所失落之感。

慣於為文之人,想成對於許多事件有相當感受性,但要確切敘述卻也頗有難度,作家的根植源自何處,文章的敘述足可清晰。並不是每位學有專精都可成作家,而每個作家也都盡力觸類旁通,增其所能地研究諸類議題,好比社會學、哲學、美學乃至科學天文地理等。只因為文學如此遼幅廣闊,又不能毫無根據的幻想無邊際。

對於社會學和某些社會議題,個人是有所感亦難清晰訴之,好不容易出現這樣一本書,寫的是這個島國和世界其他角落的行腳見聞之外,對於其所發生的社會議題,提出個人深刻的觀察與見解。讓身處島國的我們,多了另一種觀點,去思索這世界發生的事,也同時自省。

書名取作《介入的旁觀者》,猛一看還認為是本哲學探討的書,但其實比較像蘇珊.桑塔格的《旁觀他人之痛苦》。只是蘇珊從現象學觀點去探論,而這本書根植於社會學以及人道關懷。

讀這本書的確引發個人省思,對於作者寫出自己某些事件的相同感受頗感欣慰,畢竟知音難覓。但是越讀卻越心驚,問題是解決不完的,也許你看似解決了部分,那麼剩下的呢?期許涓滴改善這世界的諸多良心,因為資源所限、人禍橫出、積習難扼而如同投水無波,到頭來還自問:這樣做到底對還是錯?

其實這樣的書寫,很容易變成論點闡述或通篇濫觴,但這本書沒有,更多時候只是一個企圖,警醒人們:不要以為事情沒發生到自己頭上就放心旁觀,太多時候事件是一種蝴蝶效應,彷彿海嘯般襲來,只是我們不知道何時會來。

但另一方面又提出「介入」這樣的觀點。如同許多國際救援或無國界人道組織,我們期望由介入甚至可能影響、改變,讓世界減少苦難,但介入方式該如何、該多久、該期望多少?都處在未定之天。或許自認積極的人未說:有去做,總比甚麼都不做的好。但是正如書中所寫,作者隨醫療團深入印度落後地區巡迴診療,聽見當地人問:「之後我們該如何再拿到藥呢?」如此現實既淒楚,因為資源有限救援也屬一時,長久之計到底在哪?恐怕很多事建的問題根源便是如此,問題很清晰簡明,但要解決還不能一蹴可及,通常是立竿不見影,我們不禁也要問:那麼之後呢?

再說,介入的程度所造成的影響又如何?也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已開發國家帶著優越感以及其經濟文化強勢介入,這般的影響到底是對還是錯呢?仔細推想又覺驚心。

我們總想把視野拋向遠方,似乎藉此會懂得更多,但不外乎要強調一點,「知其言,起而行。」是一種基本的人生態度,只有這樣的心態才能夠不斷汲取吸收新的資訊,並轉化成為生命中的新養分。知之甚遠無力行之,則是另一層憾事,所謂視野向外正是如此。但是首先把視野向內,清楚自己知所與所擁有,這樣才能進行視野向外,意即探索事務的不同面向,並引導出確證的道理。作者試圖做到這樣,雖未竟全功也至半途。

所以這本書雖然拓展視野並深刻思維,但讀後對於無能為力之事,卻反衍生無力失落之感,或許作者在最後幾章也有這般感觸,畢竟勢單力薄,難有後繼之力,但若啥都不為,那麼就連一絲希望火光也滅了。

那麼究竟人是樂觀或悲觀的動物呢?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蔚藍天空 的頭像
    蔚藍天空

    我在一片蔚藍天

    蔚藍天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